君浩

改变自己,改变世界

乔布斯有一句名言:活着,就是为了改变世界。

他做到了。他一手缔造的苹果,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。

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改变世界。很多人退而求其次,希望终其一生,可以不被世界改变。

但能做到这一点,也绝非易事。

更多人,最终“融入”了世界,拱手让世界“改变”了自己。

- 1 -

位于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,是享誉世界的圣地,埋葬着众多英国近代的伟人名士,包括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期间的大多数国王,科学家牛顿、生物学家达尔文、天文学家赫谢尔,文学巨匠莎士比亚、奥斯汀、布朗特,诗人如乔叟、狄更斯、哈代、丁尼生等。

在一众名士的墓碑中,最有名的却是一块无名氏的墓碑,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,争相一睹其风采。

说起来,这块墓碑的外形并无特别之处。特别的,是其碑文:

———

        当我年轻的时候,我的想象力从来没有受到过限制,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。

        当我成熟以后,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,我将目光缩短了些,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 当我进入暮年后,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,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。但是这也不可能了。

        当我躺在床上,行将就木时,我突然意识到: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,然后作为一个榜样,我可能改变我家庭;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,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。然后谁知道呢?我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世界!

———

据说,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段碑文时,犹如醍醐灌顶,感觉自己找到了改变南非乃至世界的金钥匙。他回到南非后,从改变自己、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,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最终改变了他的国家。

- 2 -

其实,我们大可不必效仿曼德拉,非要等看到这段碑文才大呼找到改变世界的秘诀。

因为我们古人早已将这一道理昭之于众,甚至说得更加深入和透彻。

《大学》中有云:
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
这段话,大概很多刚刚学会奔跑的学童都能诵背如流。只是,我们并未深思其中的道理。或者,我们早已下意识地认为:这些话即使有道理,也是过时的道理。

但是,如果拿这段话与上面的碑文进行比对,会发现其中道理如出一辙。

修身,即是改变自己;平天下,即是改变世界。二者之间,家和国是联系与过渡。

如果说有不同,《大学》不光是“修身”,还要“修心”,包括环环相扣的四个条目:正心、诚意、致知、格物。

- 3 -

中国传统文化中,很少将改变世界作为毕生追求,古人更在意的是改变自己,而且树立了高远的目标。比如儒家讲成圣、道家讲成仙,佛家讲成佛。

不管哪一家,都讲一个“修”字。修身、修炼、修行,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不足,逐渐趋向完美。

比如:《大学》中云:

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

是说大学之道,修身最关键,所以从天子到庶人,上上下下,都是把修身做为进学求道的根本方法和途径。

修身,不仅仅是“改变自己”,而且要“成为更好的自己”。自己变得更好,家庭也会变得更好;进而国家、世界也变得更好。

- 4 -

在更根本的意义上,自己和世界本是一体。

所谓自己,无非身、心。所谓世界,无非环境、器物、他人。

进一步说,“身”仍属世界,所谓“自己”,在心而不在身。

心即心灵。心灵与世界,貌似迥然不同,实则一体两显。

世界通过心灵得以显现,心灵通过显现世界得以显现自身。

心灵与世界,本是一体。

所以,改变自己,和改变世界并不是两样事,更不是相互对立,而是同一回事。

改变自己,就是改变世界。

自己改变了,世界也会随之改变。

-- end --

评论

热度(32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